• 365淘房APP下载
    微信扫码一键淘房

这些“最无锡”的地方能留住吗? 

来源:江南晚报 2016-02-27 09:25

手机看资讯

关注微信看猛料

站在小巷口,满眼皆是凋敝、破败的老房子,和周围抬头即是的繁华格格不入。

走进巷子,敲了几家门都无人响应,但这些老式木门上挂着的报箱和里面当天的《江南晚报》说明这里有人住。

“有五六户人家的,现在大都上班去了”,坐在巷口小歇的环卫工周阿姨介绍,她负责人民路东段的环保工作,知道老宅子里有人住,住户大都姓侯,不少人家都买了房子,但为了看老房子依然住在里面。

据了解,侯桐是清嘉庆进士、吏部侍郎,按清代的称法,吏部侍郎即为少宰,其宅第被称为少宰第。侯桐故居少宰第位于人民中路36—42号,建于清道光初年,是一组规模较大、很有江南特色的官宦宅第,前后共有五进,面阔均为五间,东侧有备弄贯通,是无锡城内重要的古建筑群,200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几年前,崇安寺进入新一轮改造时,市文保专家夏刚草曾参与提出重现映山河的方案,呼吁恢复崇安寺一带“最无锡”的地方,其中,原地保护修复侯桐少宰第和旁边的人民弄1至3号的秦氏旧宅(市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的建议得到了批准,但迟迟不见实施。在夏刚草看来,古建筑的保护性开发易早不易晚。钱玉鑫则称这些地方为“长期无规划,无人过问,自生自灭的文保单位”。

更令钱玉鑫着急的还有虽非文保单位,但价值不容小觑的绿塔路万寿里,“马上要拆了,很可惜,附近的住户忧心但无奈”。

万寿里6号是组民国建筑群,西侧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小洋楼,五开间门面,进深30米左右,虽然现已破败不堪,但从其拱形的窗框沿边和残存的细致浮雕,足以看出主人的讲究。据了解,这幢低密度多层的主人是一个陈姓的木行老板,低密度多层面积很大,上下两层半约有3000平方米,低密度多层东侧有一间大花园,花园旁是老板建的一排工人宿舍(旧时称工房),现还剩六间。站在工房旁打毛衣闲聊的街坊也都替这些老宅子的命运担忧。

看着老房墙壁上一个个“拆”字,钱玉鑫感慨不已,“这是不可复制的历史遗存,是研究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好素材啊!”

建议:文保需要整体规划,明确一个责任主体

“有些老宅子要保护下来,应当有一个整体规划,通盘考虑,首先要考虑的是保护下来要做什么用?”市文史专家汤可可直言不讳地指出,无锡这些年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很多工作落下来了,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因种种原因导致主观上不想解决的因素。对于上述老巷旧宅而言,对于其保护方式一定要事先明确,是让原住民继续住在里面,还是让其承担文化展示功能或其他,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保护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否则就会不伦不类,久置未决。

此外,汤可可提出,“谁来保护”也十分重要,不管是由开发商拿下还是由文管部门负责,必须明确一个责任主体,不能分头、多头管理,因为有的项目投入很大,所以一定要让“权、责、钱”统一,一个责任主体负责到底。汤可可还表示,那些把老房子全部拆掉再造假的做法不可取,可以先保护起来,再慢慢修复。

“无锡的文保工作要做、能做的还有不少”,钱玉鑫建议,政府部门一方面应深入调研,另一方面可发动民间力量,让文保志愿者们进行拉网式排查有价值的建筑。此外,一定要切实制定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和利用规划,盘活这些老建筑,让其发挥作用,别让它们成为僵尸或摆设。钱玉鑫还特别提到,对于那些破坏文保单位的行为,政府应给予严厉打击或重罚。其实,这些年,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老街区和老村落在经历了开发或拆迁风波后得到了妥善保护,比如三里桥沿河的接官亭弄和惠山区堰桥街道的村前村,这些地方待修复完成后,都将是最鲜活的城市名片,留住的是无锡人的乡愁。

(晚报记者 乐章 文/摄)

■链接

中央已给城市文化遗产出路定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第八条“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明确提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返回无锡365淘房>>

  • 独家团购
  • 订阅楼盘优惠

热门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