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资讯
前不久,网络上传出一组数据,无锡目前有小笼包店9530家,超过苏州和常州的总和。无锡人到底有多爱小笼?无锡小笼和周边城市的小笼味道区别在哪里?昨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无锡小笼包何时“成名”?
最初得益于崇安寺的热闹
说起无锡的特产,不少人往往脱口而出“无锡小笼”。的确,皮薄卤足、鲜香美味的小笼包是无锡的一张“名片”。但无锡小笼包具体诞生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有史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提出,小笼馒头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小吃之一,清朝的《无锡县志》里就记载了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1751年)在寄畅园品尝小笼馒头的事。
“小吃的出名大多也是因为名人效应的带动。”说起无锡小笼包的“成名”,研究无锡餐饮文化的学者都大明认为,无锡小笼馒头“声名在外”和清末举人杨乃武的“名人效应”有关。据传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昭雪后,杨乃武从京城返回浙江老家途径无锡,在拱北楼吃了无锡小笼馒头后大加赞赏,老板把杨乃武的赞美之词,传遍了无锡城乡。
都大明还提出,除了“名人效应”,无锡小笼的“成名”也得益于崇安寺在清末时期的热闹,他说明清时小笼馒头就是苏南人生活中的点心代表,崇安寺在清末时又是风味小吃集中地,小笼馒头的鲜美名气自然随着崇安寺的热闹传播开来。
随着无锡小笼包的成名,锡城的小笼包店也越来越多,据传无锡目前有小笼包店9530家,而苏州有3572家,常州有5326家,无锡的小笼包店超过苏州和常州的总和。“具体数据不得而知,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数据有一定可信度”,都大明如是说。
无锡小笼应该怎么“做”?
46克一只的“粉面团子”满满“无锡味道”
“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光是说起这无锡小笼包,都不用吃到嘴里,就足以让人垂涎欲滴了。那么无锡小笼包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
已从业35年的王兴记出品总监李政华介绍,要做出一只正宗的无锡小笼,最关键的就是汤汁,而吊味道就要用到皮冻了。“皮冻,顾名思义,就是将猪肉皮煮烂、切碎,然后冻起来”,李政华一边指挥着员工裹馅,一边说,“将猪皮冻切成细丁,跟已搅碎的鲜肉均匀拌在一起,加糖、酱油、盐、味精等佐料,再撒上葱姜等辅料,小笼的馅料这制作完成了,蒸完出笼,顾客吃起来是一嘴的胶原蛋白”。
虽说听起来步骤简单,但是其中任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不做上十几个年头是“琢磨”不出味道来的。而且,其中所用的辅料也必须有“无锡味道”,这样蒸出来的小笼才会“地道”。“酱油得是太湖酱油、黄酒得是锡山黄酒、就连葱也得是无锡产的细香葱才好”,李政华笑说,“再用白砂糖增色、增鲜、增亮,才算完工”。
据介绍,原先这一只小笼的皮子用的是半发面团,在还用粮票的计划经济时代,半发面团既保证了小笼入口的软度,又满足了市民希望小笼更厚实的心理需求,所以那时的小笼皮有18克重,馅料在25克左右。后来慢慢发现皮薄的小笼口感更好,所以就用了原面,看上去晶莹剔透,一只小笼的皮子不超过16克,再包上30g的馅料,入口即化、齿颊留香。返回无锡365淘房>>